DeepFake人脸伪造数据盛行!我们可能遭遇什么危险?
如今,我们凝视镜头的一秒钟,已经可以承载超越自拍的更大意义——登陆账户,支付购买,实名认证,领取养老金,办理贷款…然而,Deepfake换脸术却为“人脸识别时代”带来了阴影。
虚假视频中的人,无论从相貌声音,还是穿着打扮,都跟真的扎克伯格几无二致。他能眨眼,会用手势,嘴/脸部动作和画外音音轨高度吻合。乍看之下,几乎找不到破绽,只是声音有些奇怪。
两名英国艺术家制作了扎克伯格的假视频
更早之前,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·佩洛西也经历了类似的事件。有人通过剪辑、拼接和慢放等手段制作了一段她的演讲视频,虽然没有用到 AI 技术,但视频中的她看起来有些神志不清,说话结结巴巴,语速缓慢,像是醉酒一样。
这段视频甚至引来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嘲讽(两人素来不合)。
特朗普转发佩洛西视频,“佩洛西在新闻发布会上结结巴巴”
人脸交换技术,并不新鲜。
其实,面部伪造技术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,当时好莱坞就开始尝试使用“换脸”特效技术,在1994年著名电影《阿甘正传》中男主角受到肯尼迪总统接见的片段中也就是使用了换脸技术。
肯尼迪总统是电脑合成的
以及《速度与激情7》里的主演之一 保罗·沃克。
保罗·沃克的戏份由他弟弟饰演,用CGI动作捕捉技术,将弟弟的脸变成保罗的脸
而随着近几十年“AI换脸”技术的发展精进,现在通过简单的APP操作,一个人就能在视频里被轻易地替换成另一个人,表情、动作、姿态几乎能够达到完全同步。
换脸盛行,假新闻越来越真。把一个激进分子的脸,换成政坛大佬,也完全能办到,普通民众很容易就信以为真。
不信请看,以下四位奥巴马先生,哪个是真的?
事实上,他们都是假的。实时的面部转换技术,早已不在话下。
而后,更是出现了能通过深度学习去操纵视频的全新技术,输入文字就能修改讲话人的话语、口型,听起来十分自然。
照此发展下去,真与假的界限只会越来越模糊。
AI换脸技术的应用越广泛,意味着它带来的隐患越棘手。当眼见不再为实,这对个人隐私、金融安全、媒体公信力、司法取证等多方面带来困扰,引发了社会担忧。
虽然各国纷纷加强了监管措施(现象级换脸App “ZAO”仅出现三天之后,就下令下架、封杀),但遏制深度伪造技术滥用的根本手段,还是需要“反伪造”技术研究的加强与成熟。在技术研究上,商汤科技也加入到了这场“对抗”之中。
商汤研发部门SenseTime Research的研究人员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,设计了一个新的大规模基准DeeperForensics-1.0来检测人脸伪造。
为了构建DeeperForensics-1.0,研究人员从26个不同国籍、20岁到45岁不等的100名付费男女演员中收集了面部基准数据。他们分别来自26个不同的国家,其中有53名男性和47名女性,年龄范围在20-45岁之间,四种肤色(白,黑,黄,棕)比例为1:1:1:1。
数据收集过程中,演员们被要求展示各种不同的表情:中立,愤怒,快乐,悲伤,惊讶,鄙视,厌恶,恐惧等。脸部面对镜头的角度在-90°到90°之间变化。还设置了九种不同的照明效果。
该基准是同类产品中最大的,质量和多样性都很高,比其他数据集更加接近现实世界场景。100位计算机专家对DeeperForensics-1.0中包含的数据质量进行排名时,报告指出与其他流行的Deepfake检测语料库相比,DeeperForensics-1.0在规模上的真实性均领先。
技术的发展,应该能让我们将结果看得更清晰、更长远。技术本身无罪,但是如若有部分人以其做一个违法乱纪的事情,那么技术的先进性只会成为其罪恶传播更加有力的武器,更将是人类与技术的两败俱伤。